滨河人工湖变湿地公园从大处看是好事

发布时间:2023-08-19 06:18:28 来源:安博竞猜

  滨河原规划的荷湖改为湿地公园,不算一个新鲜事,本不打算展开说。但是看到舆论一边倒向负面,所以想从另外的角度解读一下。

  最近根据小道消息,荷湖以后将减小水面增加绿化,以后可能不会叫“荷湖”,而改叫做“**湿地公园”了。

  跟荷湖一样命运的,还有中牟的聚源湖、新郑的公主湖和华梦湖、经开物流园的花马沟河道景观工程(原梦湖部分)等。

  这样说,也许有读者会认为作者是给滨河做托儿。但我需要声明的是,文中观点只是提供另外一种看问题的角度,由于不是水利方面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够确保说得十分专业,不认同的可以文末留言。

  它占地60亩,由 1 个温室 、1 个控制室 、16 个碎石床和 16 个生物塘组成,大约每天的日处理水量最高能达到2万吨。

  滨河的荷湖原来规划的是,160亩水面+80亩沿湖绿化,如果变成240亩的湿地公园,按照郑东湿地公园相同的规格建造,大约每天的日处理水量最高能达到8万吨。相当于每4-5天就能给如意湖换一次水。

  所以,能与森林,海洋一起并称为“地球之肾”的是湿地,而不是人工湖。以前我们的祖国普遍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湿地的价值,这些年明显逐渐重视了。

  另外还有一点,人工湖和湿地公园并不是两个完全泾渭分明的事物。湿地公园里更复杂一些,一般都是包含湖的(可能是人工的,也可能不是)。

  人工湖变成湿地公园,休闲性并没有变,反而增加了参与感,减少了水体污染的可能。以前人们只能围着湖面转,现在可以深入公园腹地。

  长沙是一个山水城市,地形复杂。有很丰富的景观资源,比如山景(岳麓山)、江景(湘江)、湖景(青竹湖和梅溪湖)、湿地公园(洋湖垸、苏托垸和松雅湖)。

  有机构做过统计,2013-2019这7年间,成交均价涨幅前三名分别为洋湖垸、月湖公园以及松雅湖。

  结果显示:每年平均有81.5%的受访者年年都会去1次,有13.7%的人年年都会去2~3次,有4.0%的人每年去4~5次。

  这个背景是,香港湿地公园距离香港最繁华的维多利亚港有30公里,香港只有不到800万人口。

  如果这样的湿地公园在市区,如果人口超1000万,那么湿地公园的各项指标会不会更高呢?

  这个公园建成时间并不长,但是慢慢的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了。今年十一它入围高德清明出行指南“全国十大热门出游地”,慢慢的变成了了郑州热门的婚纱摄影基地了,里面的粉黛草很出名。

  因此我认为,滨河荷湖变湿地公园对房产造成的影响,不好量化。不能简单地下非黑即白的结论,但至少不完全是件坏事。

  水库,水厂,污水处理厂是城市供水系统中重要的一环,人工湖的重要能级是远远达不到的。

  虽然不能否认人工湖能减少市内泄洪压力,增加地表径流,有调节局部气候的作用。但它对水源涵养和净化无显著的效果,不少人工湖建设就是单纯从景观方面出发的。

  还有很多是从黄河引过来的,黄河水也不是取之不尽的,所以,黄河流域的城市能用多少黄河水,都是有配额的。

  但是近年来,黄河流域的城市热衷于挖人工湖、建大喷泉、筑坝截水造人工水景观。有限的配额水,流进了人造景观,就会压缩农业和工业用水。

  人类对河流正常的的采警戒线%,但是目前对黄河水的取用已剧增至85%以上。所以近几年人工湖严查也与此有关。

  杭州西湖是一个典型的人工湖,它的人工引水规模是每天40万立方米,大约一个月需要换一次,一年换水超过1亿立方米。

  很多人工湖跟西湖一样都是一个封闭的水池,没有活水源头,都需要定期补水。郑州人工湖补水没有西湖那么么频繁,但差不多也需要每2个月换一次。

  流水不腐,人工湖如果不及时治理及时补给,每一个人工湖都有变成臭水沟的可能。所以后续治理和维护水质安全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。

  也就是说,郑州人辛苦劳动一整年,挣到的钱每100就有1块用来“打水漂”了。

  关键是巨大的投入也不能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,很多城市人工湖的经济价值就在于拍地卖房,像杭州西湖那样能带来持续不断的旅游价值的,凤毛麟角。

  说得大无畏一点,抛开个人房产角度,来看城市发展,走是湿地公园这步棋,可以算得上是明智。

  郑州缺水是肯定的,具体量化有多少这个不好说。不过我也在专业论文里面找到一张表:

  最近10年,郑州城市扩张,人口增长,经济发展,需水量肯定是持续增加的。虽然污水处理和用水设备在提升,节水意识在普及,供水的压力不至于直线上升,但肯定也是不小的。